近年來,投資高股息ETF如0050、00919成為小資族與退休族的理財首選。然而,這些投資所獲得的股利所得需納入綜合所得稅申報,且單次領息金額超過新台幣2萬元時,還需繳納2.11%的健保補充保費。為了在領取股利的同時達到節稅效果,投資人應掌握以下三大要點:
自2018年起,台灣居住者投資國內股票所獲得的股利,可選擇「合併計稅」或「分開計稅」擇一申報:
舉例而言,若投資人去年領取股息15萬元,選擇合併計稅可抵稅金額為15萬 × 8.5% = 12,750元;若選擇分開計稅,則直接課28%稅,稅負為42,000元。
假設1. 本身所得為100萬(課稅級距落在20%):
項目 |
合併計稅 |
分開計稅(股利單獨課稅) |
本身所得 |
1,000,000 |
1,000,000 |
股利所得 |
150,000 |
150,000 |
綜所稅稅率 |
20% |
20%、28% |
可抵稅額 |
12,750 |
無 |
實際總稅負 |
217,250 |
242,000 |
差異 |
合併計稅省24,750元 |
假設2. 本身所得為300萬(課稅級距落在40%)
項目 |
合併計稅 |
分開計稅(股利單獨課稅) |
本身所得 |
3,000,000 |
3,000,000 |
股利所得 |
150,000 |
150,000 |
綜所稅稅率 |
40% |
40%、28% |
可抵稅額 |
12,750 |
無 |
實際總稅負 |
1,247,250 |
1,242,000 |
差異 |
分開計稅省5,250元 |
根據健保制度,單次領取的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超過2萬元時,需繳交2.11%的補充保費。因此,選擇季配或月配的ETF,將股息拆分成多次領取,有助於避開補充保費的門檻。
例如,若投資人持有採季配息的ETF,全年領取5萬元股利,分四次配發,每次約1.25萬元,未超過2萬元門檻,免繳補充保費;反之,若持有採年配息的ETF,一次領取5萬元,則需繳納1,055元的補充保費(5萬 × 2.11%)。
此外,部分ETF的配息可能來自資本利得或收益平準金,這些部分免稅,但股利部分仍需課稅與繳交補充保費。
若ETF投資標的是海外資產(如美股、美債),其股息屬於海外所得,不需繳納補充保費,但若是透過台灣證券商(如元大)發行的美股etf則仍需要併於綜合所得稅中計算。另外,仍需留意最低稅負門檻。每戶若海外所得未達新台幣100萬元,則無需列入基本所得額;超過100萬元則需申報,享有750萬元免稅額。
所得代碼 |
所得類別(配息來源) |
是否應稅 |
是否需補充保費 |
54C |
股利或盈餘所得 |
是 |
是 |
76W |
財產交易(國內)所得 |
否 |
否 |
無 |
收益平準金 |
否 |
否 |
5A |
境內金融業利息所得 |
是 |
是 |
71 |
大陸地區營利所得 |
是 |
否 |
71 |
海外營利所得 |
合計超過 100 萬需課稅 |
否 |
資料來源:
https://www.masterlink.com.tw/840
※ 網站聲明: